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做完動脈繞道手術怎麼會腫到起水泡




這位患者在別的醫院因為腳趾糜爛下肢動脈阻塞做了一個很大的手術
開了50公分長的傷口取了病人小腿至大腿的表淺靜脈由膝蓋下的腘窩動脈作腳踝內側及足背的動脈繞道手術
開完刀, 病人的腳溫度回復正常, 傷口經過簡單截肢手術後也日漸癒合
可是整隻腳一直到小腿卻腫脹不堪
甚至開始發黑起水泡, 病人及家屬詢問原先開刀的醫師
都笑一笑沒說甚麼
可是就這樣拖了半年
那個截肢的傷口還是沒有癒合 小腿及足背只要一到下午就腫了三倍大( 應該只有一倍半吧, 病人.... )

來到我的門診,用手一摸, 馬上摸到很大聲的震顫聲, 就像洗腎患者一樣, 原先應該摸到脈搏跳動般的繞道血管上卻摸到洗腎患者才有的震顫, 我懷疑是當初開刀的醫師不小心把病人的靜脈誤以為是動脈做了繞道手術, 難怪病人產生慢性靜脈高壓的後遺症

這下子我又要傷腦筋了
如果結紮掉,病人的原來手術就白做了, 腳可能馬上回復原先冰冷疼痛
唯一一途只有找到病人原先的動脈重新作一個動脈繞道
可是以現在用來做動脈繞道的血管由於半年來的廔管效應已經讓血管直徑超過一公分
我估計病人的動脈可能只有1-1.5毫米,
這種差了6-10倍的血管吻合
肯定非常艱難
可能不要理它, 等身體慢慢適應靜脈高壓的狀況嗎????????


唉, 怎麼辦呢 ....


971020補充
病人將動靜脈廔管綁掉腳消了一半
結果一回家就腫的跟原先一樣大
再隔了一週天呀
不只腳腫連腹水都跑出來了
連忙檢查他的腎臟功能以及小便中的蛋白質
原來是酒精性肝炎初期肝硬化加上腎病症候群蛋白質都流失光了

我們開始卻病人開始每天只吃低蛋白牛奶
如此控制了兩個禮拜
病人也真是合作
一下子消掉十多公斤體重的水分
腳也消了
哈哈哈傷口也癒合了
真是大快哉
( 改天在貼上完好的照片
   順便跟我離職的專科護理師許小姐報告一下
   我醫好他了唷 .......................)





經過低蛋白飲食後
病人的腳戲劇性的消腫
傷口也迅速轉好....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這樣的擴創手術好像還不錯, 可是病人怎麼傷口長不起來

2008/07/25 13:54

這位患者是由外傷科轉來的
奇怪的是敝院糖尿病足, 因為腳踝疼痛, 血管阻塞, 前來急診卻收治外傷急診科, 住院手術搞了三個禮拜就是好不起來
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整個病人腳後跟至小腿後面有個厲害的膿包造成皮膚腫脹疼痛發燒無法行走,  血管也是阻塞得一榻糊塗, 看不到可以繞道的末梢血管, 所以心臟外科也沒有發揮的空間

基於病患本人與家屬都不願意接受截肢手術, 外傷科醫師接連做了好幾次的擴創手術, 將死掉的皮膚筋膜肌腱傷口進步可是就是無法癒合, 雖然沒有發燒可是小腿還是疼痛腫脹, 病人後來還是偷偷跑來我們門診尋求第二意見
我發現病人的小腿真的腫脹未消, 奇怪的是一壓就痛, 以我處理這種糖尿病足的經驗, 知道一定還有沒有處理到的死掉肌肉, 肌腱, 筋膜, 或皮下脂肪墊甚至膿瘍躲在深處沒有處理到
所以我們要求病人住院, 在半身麻醉下作傷口擴創, 結果手指頭一探, 發現患者整個小腿後面湧出一堆膿液以及死掉的脂肪及筋膜, 整個病人的阿基里斯肌腱已經完全爛掉壞死, 難怪病人疼痛難耐


 各位可以發現, 清除掉這些死掉的組織, 傷口恢復鮮紅亮麗, 肯定傷口可以在一個月內完全癒合
所以, 處理這種嚴重糖尿病足造成的壞死性筋膜炎時, 根本不能開個小洞就期望病人傷口可以乾淨癒合, 我覺得一次將死掉的組織切除乾淨,傷口癒合的速度反而比較快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醫師的反移情作用 -- 糖尿病足要看哪一科

大家都知道醫療有所謂的移情作用
也就是病患因為醫師的長期照顧產生特殊據為己有的情愫
不見得是男女之間的情誼
多半是捨他其誰的一廂情願的態度
所以這種病人是會認主治醫師的
如果看不到這位主治醫師是會生氣拒看門診的

以前老師還教過我們另一種作用叫反移情作用
用來描述長期照護某些患者的醫師一樣對病人有捨我其誰的態度
即使是自己不是很專長的部份就是寧願一切自己來翻書請教人到處會診也要堅持病人耀在自己的照護下平安出院

所以我們一旦被叫去會診這類的病人時常有使不上力的感覺
就拿我最近看的幾個病例來看
病人是長期糖尿病造成腳指頭糜爛而且有明顯周邊動脈硬化阻塞的慢性肢體缺血的病徵
病人住院了血糖控制得很不錯可是指頭糜爛卻有惡化的現象
所以會診了整形科做截趾手術
結果不幸的截趾的傷口照樣糜爛進去
原先不發燒的病人這下子開始發燒不退血糖也不穩定了
所以再找一次整形外科醫師
決定再做一次清創手術結果才發現整個腳底筋膜已經糜爛
所以建議患者做截肢手術

家屬雖然知道糖尿病足時常以截肢收場可是當然不願意如此草率宣佈放棄
所以再度找了心臟內科醫師評估血管
結果發現病人的大腿血管可以放個支架試試看增加腳底的血液供應能不能促進傷口癒合
成功花了幾萬元作了支架
心臟內科醫師發現膝蓋下的動脈阻塞太厲害沒辦法作氣球擴張手術通血管讓血流暢通也比較可以確保支架的長期暢通
所以緊急會診心臟外科評估希望做膝蓋下的繞道手術

結果一到病房家屬覺得她們花了錢了也做了支架目的是不要手術現在怎麼又回過頭來要手術了呢
可憐的心臟外科醫師突然間覺得那麼他的角色是什麼呢???
這位病人一開始治療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突然間我覺得
病人及家屬只相信原先的糖尿病科醫師
他相信血糖控制好腳的傷口才會好
搞不好糖尿病科醫師也這麼認為

偏偏這種狀況如果想把腳保住我的經驗告訴我有三個東西非常重要
一個是動靜脈血流通暢一個是抗生素一個是局部傷口的徹底擴創
血糖控制反而是不要太糟就好了

所以我嘆口氣
發現我沒辦法說服病人與家屬
那麼就靠緣分吧

我只是奇怪
糖尿病科與感染科醫師收治這種病人然後到處會診可是外科又很難插手全權處理病人也沒有全然相信的醫病關係
真的合適嗎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臀部跛行, 還是屁股酸痛?

非常多的病人後來被診斷出來為髂骨動脈阻塞都可以問到有所謂的
   buttock claudication , 臀部跛行, 也就是走路沒多久臀部就會酸痛難耐可是一休息沒多久就好了可以繼續行走, 如此反覆不止, 就像下肢動脈阻塞造成小腿肌肉每走太遠的距離就會酸痛難耐一樣....
這個名詞好像教科書上沒有, 老師也沒教過, 是最近在美國醫學會上聽到的新鮮詞兒, 還真是貼切
今天的病人, 也是從網路上打聽來的, 一樣逛過很多地方, 很多科, 最後再大林慈濟醫院做了全身的電腦斷層掃描, 由頸動脈一直照到腹股溝, 看到腹主動脈在腎臟動脈以下完全塞掉了
是個典型的主動脈髂骨動脈阻塞, 如果阻塞的時間在更年輕的時候又有抽煙的習慣, 可能就是之前所說的Lerich syndrome

由於這種毛病是一種慢性大血管阻塞, 小血管( 指的是大小腿的小型中型動脈) 時常是正常的, 開刀的效果非常卓越, 值得提的一點是, 這個臀部酸痛的症狀卻沒有因為開完刀下肢血流增加而完全消失, 似乎與所謂的內髂動脈阻塞影響上中臀肌動脈血液供應有關,  是否仍然需要作內髂動脈的繞道手術, 還需要一些觀察與研究
" buttock claudication " 哈, 真是個貼切的好詞呀.............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同病相憐




最近有個骨科來的病人整隻腳被骨科醫師一次一隻切掉好幾隻趾頭, 偏偏每個趾頭的斷端都長不起來
後來做了血管攝影以及電腦斷層掃瞄確定是血管問題
會診我們處理血管後
我們將他壞死的趾頭全部清除乾淨
以一個禮拜清創一兩次的速度
家屬望著看到暴露出來骨頭肌肉韌帶的傷口傷心欲絕
照顧的人吃不下睡不著偷偷掉眼淚

剛好對面床住進來一位我去年做的血管繞道以及擴創補皮後成功癒合保住一隻腳出院的病人回來做心導管檢查
剛好讓對面愁眉苦臉的病人及家屬看一下同病相憐的病人一年後的成果

哈哈
果然病人飯也吃得下覺也睡得著
高高興興的接受我們每週的擴創手術以及昂貴的保濕性敷料處理傷口
果不其然, 病人今天成功的補皮了
算一算由一個腳趾頭發臭糜爛的截趾失敗的糖尿病病人不算在骨科治療的時間, 在成功的做完動脈整形及血管支架手術後, 三個禮拜就可以補皮其實還真的很不錯
感謝我們親愛的專科護理師, 以無比的耐心幫病人解釋換藥
也非常謝謝對面床只住兩天的病人適時出現, 讓病人看到日後成功的典範
讓我們的治療計畫可以得到病人最大的諒解以及合作

總算沒有白白辛苦了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癒合不了的截肢傷口

2008/03/30 23:33



我每次在門診看到這種在別科截肢失敗才想到病人是否有無周邊動脈阻塞的病人
心裡都非常難過
感慨醫學教育其實沒訓練好年輕醫師學會看這類的病人
在台灣可能只有極少數的醫院有能力作這類病人的全方為整合治療
病人可以發現在急診外傷科, 整型外科, 骨科, 感染科, 新陳代謝科與神經內科
醫師可能覺得既然指頭發黑經久不癒或是已經流湯流膿, 恐怕已經產生蜂窩組織炎或敗血症
就毅然決然的把指頭切了, 結果發現傷口持續潰爛變大, 只能怪患者" 循環不好" " 血糖太高" " 傷口沒有消毒乾淨沒有小心照顧......"
其實醫師有無檢討, 是否應該先處理完動脈阻塞的問題再後續處理截肢或傷口擴創, 如此傷口才有機會順利癒合

以我們醫院的標準流程, 類似這種慢性皮膚潰爛發炎, 都應該做血管評估
可能安排作所謂分段血壓檢查或簡單的比較上臂與腳踝的動脈壓
或做血管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傳統血管攝影, 都可以立即發現血管有無阻塞的狀況

決定是否尋求心臟內外科的協助
做血管整型繞道氣球擴張支架等手術......

往往病人只要幾次死骨切除與擴創手術後不一定要截趾或截肢
都很有機會可以達到傷口癒合不痛的目的.....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效果卓越的血管整型術

越來越多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選擇以氣球導管取代手術刀, 將病人的下肢動脈阻塞的血管打通
理由是以往開刀的病人一個一個都因為血管再度阻塞回來就診了
雖然統計數字上告訴我們膝蓋上的動脈繞道手術還有不錯的暢通率, 可是臨床上發現, 若是醫師不積極處理動脈繞道目標血管之下的分支血管, 讓繞道完的血管有暢通的血流, 即使您是接血管的好手, 手術後可以維持兩三年的暢通率已經是個奇蹟
另外, 隨著氣球導管技術的增進, 許多以為無法打通, 在電腦斷層下斷掉幾乎看不見的血管一一的都被我們克服了, 馬上幫病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強勁血流, 當然比以往外科醫師單純的以一條人工血管就希望解決患者下肢缺血的問題, 對於快要阻塞或可能已經阻塞的血管視若無睹, 要 來得有效
當然這是短暫的觀察, 無法視為放之皆準的治療原則, 盯著血管攝影屏上不可置信的完美成果, 跟原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相比, 家屬幾乎是欣喜若狂, 醫師何嘗不是如此...
看著病人免除大大小小的傷口就得到症狀緩解,  即使不滿意目前健保把所有的簡單以及困難的血管整型手術使用均一價格來做幾付, 也是覺得辛苦值得

看一看, 病房內許多輾轉於骨科眼科外傷科困難傷口處理科整型科感染科諸多病人, 放著阻塞的血管醫師不知處理, 我深感責任的沉重, 太多醫師以為周邊動脈阻塞患者的傷口可以抗生素換藥小範圍截肢甚至告訴病人放著讓它乾掉自己掉下來來做處理, 而不知從根源做起, 將病人阻塞的血管打通或繞道, 也非常無奈
望著電腦螢幕上又一個趾頭截肢失敗, 截肢斷端皮膚大範圍壞死的會診病例, 我不禁要給他來個三字經, 什麼時候醫師在截肢前才會學會評估動脈血管呢 ?????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腳又痛又麻了一個禮拜, 還不來看醫師, 我沒看過這種人!!!!

3/5, 我看自從醫院蓋了富麗堂皇的新大樓, 我們心臟血管外科大概很難一覺到天亮了
這位患者年紀輕輕才40來歲, 三更半夜來急診的原因竟然是一隻腳已經蒼白麻木疼痛完全無法移動, 按照病人的說法, 他從一開始疼痛算來已經八天了, 每天靠喝酒來止痛, 直到今天半夜真的疼得受不了了才來急診...
這種急性血管阻塞的患者, 我都會想到老師耳提面命的說法...... 只要患者已經到了麻痺無法移動的程度, , 這隻腳就算報廢, 不要想去救他了, 否則一連串因為" 再灌流 " 效應, 患肢的毒素廢物一下子衝到心臟可能造成腎臟損壞甚至心臟麻痺等致命的後遺症........, 千萬千萬要注意

以這樣的標準, 我的老師們早就準備好鋸子要把這種想救又救不太起來, 救起來又有生命危險的狀況迅速 以截肢的方式解決

哈, 這下慘了, 不用作電腦斷層掃描, 我也知道今天晚上不用睡了, 血管保證完全塞掉了, 而且病人非常有可能需要截肢保命...

急診醫師迅速的做完下肢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是個罕見的末端腹主動脈及兩側髂動脈完全阻塞的病人, 原來患者早就有嚴重下半身動脈慢性完全阻塞的問題, 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 原先勉強夠用的血流供應. 失去平衡,產生嚴重缺血的症狀........
這就是出名的 Leriche syndrome , 合併下肢間歇性跛行或疼痛, 陽萎, 以及雙側摸不到股動脈脈搏三大症候群
說起這個毛病, 可能是骨科醫師, 神經科醫師以及泌尿科醫師的最痛, 病人來診往往抱怨背痛大腿痛或腳痛非常難以鎖定診斷的標的,  網路上有個出名的John's story , 講這個約翰先生因為難受的疼痛看過骨科, 神經內科之後一直在精神科被當作" 神經官能症, 身心症" 治療了六年, 吃過超過三十種止痛藥及精神藥, 曾經自殺了7次, 一直到後來因為胃癌住到安寧病房仍然痛得想自殺, 結果等到John 死了之後, 解剖發現John 生前的疼痛竟然就是因為末端腹主動脈完全阻塞導致下半身的動脈血液供應不足, 產生如此嚴重疼痛的症狀.....John 的老婆已經70多歲了, 回想她丈夫整個求醫的過程, 寫了一個很令臨床醫師汗顏的詩叫做" suffering "  , 每每讓我非常感慨....
SUFFERING
THE TEARS ARE ROLLING DOWN MY FACE,
I’M IN ANOTHER TIME, ANOTHER PLACE,
I’M BACK AGAIN IN DAYS GONE BY,
BEFORE MY LOVED ONE SAID "GOODBYE".
WE WERE HAPPY THEN IN OUR YOUNGER YEARS,
OF WHAT WAS TO COME WE HAD NO FEARS.
WE LIVED FOR EACH OTHER, MY JOHN AND I,
NEVER DREAMING OF THE HORRORS WHICH AHEAD DID LIE.
WHEN JOHN’S PAIN STARTED DOCTORS DIDN’T BELIEVE HIM,
AND SO DID NOTHING TO TRY TO RELIEVE HIM.
ITS "PSYCHOSOMATIC" THEY SAID AND LEFT HIM TO SUFFER,
WHAT THEY DID TO MY JOHN, HOW CRUEL MEN CAN BE,
NOW THE TRAUMA LIVES ON INSIDE OF ME.
AFTER SIX LONG YEARS OF SUFFERING,
WITH NO HELP FOR HIS PAIN,
MY DEAR JOHN PASSED AWAY.
BUT THE MEMORIES REMAIN.

     其實這個病的診斷只要拉下患者的褲子, 發現摸不到病人兩側股動脈博動就可以正當懷疑這個毛病, 偏偏有多少臨床醫師會按照課本的要求, 認真的做這項理學檢查呢? 我這幾年來遇到的case 都是已經下肢潰瘍糜爛才知道轉來心臟血管外科門診, 令人惋惜.....
      查遍文獻資料, 發現Leriche syndrome 這個毛病其實不容易到這種必須鋸腳的程度就被診斷出來了, 如果台灣的Leriche syndrome 都是要到這樣的程度才被台灣醫師發現, 那麼我們以前的老師豈不是都要打屁股了......

      基於種種的心理交戰, 我這幾年一直在挑戰老師們所說的截肢標準, 即使病人的腳看來已經缺氧太久, 神經受損, 肌肉僵硬, 只要儘速的重建血液循環, 再加上術後迅速的處理再灌流的肌色素尿, 高血鉀等問題, 事實上病人的腳8成以上還是救得回來, 只是多半會有一些垂足的神經後遺症


還好,  結局是好的, 病人的腳恢復知覺不再疼痛難耐, 腳趾也變成漂亮的粉紅色, 小便也慢慢變成正常的顏色, 肌肉的僵硬也慢慢解除, 雖然還是腫脹得很厲害, 肌酐酸超過10萬, 我還在觀察是否需要做筋膜切開手術......想到自己帶著沒上過刀的實習醫師從凌晨三點開到早上十點的刀, 我不知道那樣的辛苦, 這種”酒空仙”的病人知道嗎?????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醫生, 我的爸爸才做完動脈繞道手術兩年多怎麼血管又塞住了

這位患者已經87歲了
由於住在山上, 手術後沒有回來門診追蹤, 我對於他的名字很陌生
翻了一下病歷才知道是兩年多前因為一根腳指頭發黑壞死, 由整形外科醫師轉來本科做血管繞道
由於大腿及膝蓋處的動脈已經慢性阻塞了, 有嚴重鈣化
當初沒有嘗試考慮做任何血管內的導管,血管整形汽球擴張或是植入支架
直接簡單的使用人工血管從患者的腹股溝總股動脈拉到膝蓋下品質還不錯的膕動脈做個繞道手術
患者的傷口果然迅速變好不需截掉趾頭

其實手術前我也知道, 人工血管使用在膝蓋上動脈繞道可以有兩年七成的通暢率,使用在膝蓋下只剩下5成不到, 可是病人實在有夠老, 當初沒有考慮使用患者自己身上的大隱靜脈來做繞道手術

患者再回來門診, 已經又是腳指頭發黑疼痛腫脹無法行走超過兩個禮拜了, 想當然耳, 繞道血管一定塞掉了...............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發現動脈阻塞嚴重, 不僅整個人工血管完全塞掉, 連帶的小腿段的血管也完全塞住, 只剩下細細的一條緋骨動脈, 原先還不錯的脛骨後動脈已經塞掉只剩下腳踝內側出現一點點細細的血絲樣血管
以這樣的年紀, 這樣的血管攝影, 按照以前的常規, 大概知道不用通血管也不用接血管了, 如果藥物治療失敗, 直接找骨科做截肢手術........
偏偏這位患者卻是原先還能在山裡面種果樹, 竹筍的老農夫, 不能忍受這樣的結果....

我硬著頭皮安排進去手術室再做一次血栓去除, 還大陣仗的準備血管攝影的設備, 準備來大搞一番, 死馬當活馬醫......
結果, 先在膝蓋下切開原先的人工血管,才知道我可以輕鬆的通掉整條脛骨後動脈的血栓, 可能有20公分長的大血塊, 然後便是漂亮的亮紅色血液回流出來, 哈哈哈, 這下子可大有機會了, 原來病人這次血管阻塞是在腹股溝接口處,而不是常常發生在這種病患這種情形膝蓋下末端接口嚴重狹窄, 只要使用汽球擴張的手法, 便輕鬆的打開原本塞了超過8成的腹股溝處近端接口......
果然病人的腳馬上呈現反射性的多血症( reactive hyperemia ) , 原先發黑的腳指頭馬上便紅便熱, 比另一隻腳還熱,  證實血液已經通暢了
這樣的場景讓我想到是否以前認為人工血管塞掉了, 電腦斷層看起來沒有血管可以接了, 就可以決定去截肢好像有邏輯思考的盲點...血管攝影總是影像學上的臆測; 血管實際的狀況總是要開刀進去了才知道, 最好不要讓那些不開刀的大主任指著血管攝影對著你說" 沒辦法手術了吧, 建議病人去截肢吧....." 這樣不是有點冤嗎????
第二點是, 台灣的醫師還是要建立血管超音波追蹤的機制, 多多使用血管整形的手法, 才可以刷新以往人工血管很快阻塞的壞紀錄, 你說是唄......

回國不到兩週我已經開了超過10台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了.....

2/26, "  我好像沒有開過這個久的下肢動脈重建手術了....... "
 今天我幫這位新陳代謝科轉來的病人開完刀, 才發現已經下午四點了, 就這個一台刀從早上八點進來開刀房,   竟然開了7個小時, Orz........
原來這位患者整隻右腳從過年前就每天疼痛難睡, 一直撐到過完年, 才由孫女陪同前來門診
右腳冰冷疼痛, 表皮發紅光亮無毛, 典型慢性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

當天作出來的血管攝影果然發現嚴重動脈阻塞, 辜且不論另外一隻腳也是塞得一塌糊塗,
目前這隻痛腳就讓我頭痛不已, 必須結合氣球擴張打開大腿的兩條重要血管, 還要加上截取患者自己大腿的靜脈拿來作膝蓋下下肢動脈重建, 非常麻煩....
家屬與病人說到開刀答應的飛快,  我卻一個人在電腦前面對著血管攝影搔頭嘆氣, 一直到患者麻醉完才決定怎麼做, 打定主意先用氣球看看可不可以打通膝蓋附近完全塞住的動脈, 再視情況決定是否置放血管支架, 然後萬萬不得以只好通完大腿的兩條血管後, 做下肢動脈繞道大手術.....

可惜, 雖然不銹鋼導引絲可以順利的放入完全阻塞的血管, 可是用遍全開刀房的血管整型氣球就是無法打通兩處好像香腸相連的嚴重狹窄, 只剩下使用所謂切割血管整型氣球( cutting balloon ), 偏偏這個東西必須自費4萬多元 ......

想到患者家境不佳又無法保證使用這個切割氣球硬把血管阻塞的地方打通可以維持血管通暢有多久, 就沒有勇氣去跟家屬說, 所以只好將大腿兩處明顯狹窄的血管打通後, 開始截取病人大腿到腳踝的靜脈, 準備做動脈重建手術

偏偏這位患者的靜脈非常小, 實在非常難處理, 截取完足夠長度的兩段血管再加上原先的血管整型手術已經過了四個鐘頭了.......

還好選擇用來繞道的血管狀況還不錯, 迅速的接完血管, 止好血, 縫完傷口, , 我的腰已經伸不直了我的眼睛快要拖窗了....還好令人欣慰的是, 病人的腳馬上變成漂亮溫暖的顏色, 一切辛苦總算有點代價....

這樣大規模的結合血管整型以及外科動脈重建繞道手術, 我想這是回國以來的第十個了吧, 還是不止?????
其實我真的很想喊累, 面對一直不太齊全的開刀房血管整型設備, 以及昂貴的血管攝影相關自費處置,往往只能拿起手術刀繼續做著這最傳統的手術, 沒辦法將國外所學盡量施展...
我也祈禱萬能的天神呀, 希望天氣趕快回暖吧, 讓這些患者腳不痛了吧, 也讓醫師休息休息他的腰跟眼吧......

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天氣冷了, 血管阻塞的病人一個個來了

最近急診非常多的腳冷腳麻變紫皮膚發黑壞死甚至傷口糜爛口癒合不良的患者
現在的急診室幾乎看到這類病人馬上就知道是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
很快的安排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掃描
很快的會診血管外科醫師
很快的決定該怎麼通血管或是繞道手術或是氣球擴張或是置放支架或是只能打打血管擴張劑....

非常專業,  幾乎是完全符合血管外科非常高標準的診斷及治療流程

回想許多年前, 電腦斷層血管掃描還沒有如此盛行, 急診醫師, 新陳代謝科醫師, 骨科醫師,一般外科或是整形外科醫師,  腎臟科醫師對於這類的患者幾乎沒有專業的觀念, 讓患者在門診錯失最寶貴的拯救時間,  或是必須苦等放射科醫師睡飽覺才願意前來為患者執行傳統的血管攝影檢查, 簡直無法想像當初患者的可憐狀況

看過各個醫院轉診來的病例, 還是會聽到一些醫師未經過血管評估就冒然的為患者截肢或截趾, 然後發現截肢或截趾的傷口無法正常癒合才又急著安排檢查, 看看是否有血管循環的問題, 企圖幫自己之前的魯莽行為找理由, 更過份的還有醫師完全沒有想到動脈循環的問題, 馬上認定這樣的傷口只有更大範圍的截肢才可以過關, 完全視患者的利益不顧, 令人搖頭

以目前電腦斷層的技術, 呼籲如果有因為指頭皮膚發黑糜爛, 傷口癒合不良的患者, 還是必須要求醫師先做個血管狀況的檢查, 並會診血管外科醫師評估有無血管繞道的可能, 再來談截肢或截趾的手術計畫, 才是比較聰明合理的選擇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李醫師, 只有你說我爸的腳不用截肢, 我要相信誰?

這位病人因為腳趾縫有兩個皮膚潰瘍, 看過整形外科, 一般外科, 皮膚科, 骨科, 新陳代謝科, 中醫傷科不下10位醫師, 有人說是香港腳,  有人說是蜂窩組織炎, 有人說是褥瘡...擦了各種藥膏, 買了許多自費的敷料, 傷口還是不見好轉, 一直看到與我合作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 看出來患者的下肢動脈有問題, 建議他來找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檢查有無血管的問題, 才來門診看我
    病人一進診間, 當然免不了一大堆的抱怨,  又強調他絕對沒有糖尿病, 應該不會循環不良, 應該不會有腳爛掉的情形, 其實等到他褲管一撩起來, 看到皮膚變紅, 光亮無毛, 我就猜到應該是週邊動脈阻塞的患者(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 典型的皮膚表現, 詢問病人可不可以走路走超過200公尺, 患者說最近半年, 50公尺都走不了, 一下子就腿酸小腿痛,  可是只要休息2-3分鐘就又可以走了, 又是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的症狀(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  ,  幾乎可以斷定一定是週邊動脈阻塞的病人
     果然, 詳細摸了病人的腹股溝與膕窩以及腳踝內側與足背的動脈搏動,  發現病人有問題的那一隻腳的膕窩動脈搏動果然比另一側微弱許多, 幾乎摸不到, 可以斷定是大腿段的動脈有阻塞或嚴重動脈硬化狹窄的現象....
     跟病人解釋完, 他終於知道動脈阻塞不是只有糖尿病患者才會, 只要是動脈硬化就會, 尤其是高血壓, 高血脂與抽煙的患者更要注意,  我等他做完新式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指著有問題的大腿動脈跟他說明, 他才完全相信他的下肢動脈真的阻塞了, 只剩下一些細細的微小動脈支撐整個腿的血流供應....
     很快的安排病人住院做了動脈繞道手術,病人的皮膚潰瘍經過兩次擴創手術後, 已經完全變成漂亮的肉芽, 只需以特殊敷料幫助他長皮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截肢...
    病人的兒子跟病人很高興的在診間走來走去, 高興他的動脈阻塞問題終於獲得了一個還算滿意的處理, " 李醫師, 還好你堅持不用截肢, 不然我已經好不容易勸我父親接受不得已還是要截肢的心理準備了....'
     看到每週手術表上, 一大堆截肢的病人, 我心裡納悶是否真的每個患者都是一定要截肢的嗎????